空單怎麼買?老手不說的「倒著賺」祕技!

嘿,各位朋友!你是不是偶爾在新聞上、社群媒體上,會看到一些神祕兮兮的詞,像是「空頭」、「放空」、「做空」,然後心裡就冒出一百個問號:「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啊?難道股票除了買了等漲,還能『倒著賺錢』嗎?」尤其最近市場波動大,可能又聽到什麼「空單怎麼買」這種說法,感覺有點玄,又有點好奇對不對?

別擔心!今天身為你的資深金融專欄寫手老朋友,我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聽起來有點複雜,但其實還蠻有趣的「股票放空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。我們用最輕鬆、最生活化的方式,把這些硬梆梆的財經知識,變成讓你一聽就懂、一點就通的小故事。

從日常說起:放空,就像你借朋友的漫畫

想像一下這個情境:你朋友小明有一套很紅的限量版漫畫,市價現在一套一千塊。你心想:「這漫畫現在超夯,但過陣子熱潮退了,肯定會跌價,搞不好只剩五百塊。」這時,你就可以跟小明借這套漫畫,然後趁一千塊高價的時候,趕快拿到二手店賣掉。你的戶頭現在就多了一千塊,但你欠小明一套漫畫。

過了幾個月,果然不出你所料,這套漫畫真的因為熱潮退去,跌到只剩五百塊了!這時候你趕緊衝去二手店,用五百塊把它買回來,再把漫畫還給小明。你算一下:賣掉時拿到一千塊,買回來時花掉五百塊,中間是不是賺了五百塊?恭喜你,這就是「放空」最核心的精神啦!

在股票市場裡,「放空」也就是「做空」或「賣空」(英文通常說 Short Selling),跟這個道理一模一樣。投資人預期某檔股票的價格會下跌,所以先向券商(也就是你借漫畫的小明)借股票來賣出,等到股價下跌後,再低價買回股票還給券商,從中賺取價差。聽起來是不是有點刺激?它不僅能讓你從股價下跌中獲利,有時候也是一種「避險」或「對沖」的策略,像是在你現有的投資組合可能面臨潛在負面波動時,先賣一些空單來降低整體風險。

「空單怎麼買」?不是真的「買」,是「賣」出來!

好啦,既然理解了「放空」的基本原理,那「空單怎麼買」這個問題就很好回答了。其實,它不是真的去「買」一張空單,而是透過各種金融工具,來「建立」一個看空的倉位,也就是「賣出」一個未來要補回的部位。

在台灣,如果你想「融券放空」股票,門檻可不是隨便人都能踏入的。你得先到證券商開立一個「信用帳戶」,這可不是拿身分證就能辦,它有嚴格的資格限制,例如你得年滿二十歲,開立證券帳戶滿三個月,最近一年內有足夠的成交筆數和金額等等。這些規定都是為了確保你有一定的交易經驗和財力,避免你一不小心玩太大。

一旦你有了信用帳戶,要怎麼操作呢?很簡單,你打開你的券商下單軟體,選擇「融券賣出」。這就表示你向券商借了一張股票,把它賣掉。等到你覺得股價跌夠了,想要獲利了結,或是不想再承受風險了,你就選擇「融券買進」,把股票買回來還給券商。如果你的目的是當天借當天還,那就是大家常說的「當沖」(當日沖銷),那口訣就是「券賣資買」,意思是用融券賣出,再用融資買進來還清。但如果你不是當天要還,那就是「券賣券買」,也就是融券賣出,再用融券買進來平倉。

當然,除了傳統的融券放空,還有其他幾種方式可以「佈局空單」:

  • 差價合約(CFD): 這個是比較國際化的玩法,全名是 Contract for Difference。它是一種「金融衍生品」,你不需要實際持有任何股票,它只是一個合約,讓你針對某個資產(比如股票)的價格變動去「下注」。當你認為股價會跌,你就選擇「賣出」開倉。差價合約(CFD)最大的特色就是「高槓桿」,你只需要支付一小部分的保證金,就能控制一個很大的部位。這就像是你在玩樂高,只要一塊小積木,就能蓋出一棟大房子,但賺賠也是根據這棟大房子的價值來算,所以盈虧會被放大,刺激得很!
  • 期貨交易: 期貨本身就是一個槓桿工具,它也是一種合約,買賣雙方約定好在未來某個時間,以特定價格交易某種商品。期貨天生就能「多空操作」,所以如果你看空某個指數或商品,就可以直接賣出期貨合約。不過期貨有「到期日」的限制,如果想長期放空,可能還得做「轉倉」的動作,這就多了一筆成本。而且並不是所有股票都有相對應的期貨可以交易,流動性也是個考量。
  • 期權(選擇權)交易: 這裡面比較適合用來放空的是「賣權」(Put Option)。想像一下,你買了一張賣權,就好像買了一張「保險」。這張保險賦予你在未來某個日期前,可以用事先約定好的價格,把某檔股票賣出去的權利。如果股價真的跌了,你就可以用更高的「行權價」賣掉股票來賺錢。但如果股價沒跌反而漲了,你的最大損失就只有當初買這張保險的「權利金」,風險相對可控。但如果你是賣出賣權,風險可就無限大了!
  • 借券放空: 這個跟融券的概念有點像,主要是個人或法人把手上的股票借給別人,然後收取利息。借到股票的人就可以拿去賣掉做空。這也是市場上提供空單來源的一種方式。

這麼多種方式,是不是有點眼花撩亂?總之,它們的核心都是「先賣出後買回」來賺取下跌價差。選擇哪種方式,就看你的資金、風險承受度、還有你對市場的了解程度了。

什麼時候,會想「放空」?瞄準那些被高估的目標!

那麼,究竟是什麼情況下,我們會考慮要去「放空」呢?這可不是看心情隨便來的,放空通常需要更精準的判斷和更豐富的市場洞察。

我打個比方,就像偵探辦案,要找出那些「有問題」的目標:

  • 企業基本面出狀況: 當你發現一家公司,明明營收、淨利潤都在下滑,或者它的商業模式已經過時,被新興的競爭者打得喘不過氣,甚至被爆出有會計違規、盈餘管理不當,或管理層頻頻做出不良決策影響公司成長時,這時候,股價再高,都像站在斷崖邊。例如,幾年前當串流影音興起時,傳統出租DVD的影音店,就面臨著商業模式過時的困境。
  • 市場情緒過熱,股價被非理性炒作: 有時候,市場會因為某種題材或消息,讓某些股票的股價像坐火箭一樣往上衝,脫離了它實際的內在價值。這就像一個充氣氣球越吹越大,你知道它遲早會爆。比如某些小型股,在缺乏基本面支撐的情況下,股價卻被短線資金追捧到離譜的高點,這時,你可能就會判斷它有很大的下跌空間。
  • 技術指標發出警訊: 懂技術分析的朋友會看,如果一檔股票的股價已經來到相對高點,或者遇到很強的「壓力位」,而量能又開始萎縮,這可能就是股價準備回檔的訊號。當整個行業的本益比都高得嚇人,多頭行情感覺快要到頂時,也是放空者蠢蠢欲動的時刻。
  • 宏觀經濟不利因素: 當中央銀行政策可能轉向、準備升息(或終結負利率政策),或者重要的經濟數據如失業率、通膨數據表現疲弱時,這些「利空」消息會對整個股市產生負面影響,這時候,選擇放空一些景氣循環股或高估值股票,也是一種策略。

放空投資可不適合「長線作戰」,因為股價下跌通常是又快又短暫的,不像上漲可以慢慢熬。所以,通常建議「見好就收」,不要過度執著於你的判斷邏輯,市場走勢有時不按牌理出牌,容易被「逼空」而侵蝕利潤。投資路上,保持客觀,避免不理智的情緒和陰謀論,才是王道。

放空的「黑暗森林」:無限虧損與軋空風暴!

講了這麼多放空的好處,現在要來聊聊放空的「危險」之處了。俗話說得好,「玩火者必自焚」,放空雖然能賺錢,但它的風險,比你想像的還要大。其中最可怕的,就是「無限虧損」和「軋空行情」。

  • 無限虧損: 買股票最多跌到零,損失就是你投入的本金。但放空不一樣!股價上漲是沒有上限的。理論上,一檔股票可以從一百塊漲到一千塊,甚至一萬塊。如果你在一百塊放空,然後它漲到一萬塊,你就要用一萬塊買回來還券,那你的損失可就大了,是無限的!這就像你賣掉了朋友的漫畫,但漫畫突然成為絕版珍品,價格飆升十倍,你得花大把鈔票才能買回來還給他,而且你永遠不知道會漲到多高。
  • 軋空行情: 這是放空者最痛的噩夢。當大量投資人放空某檔股票,結果股價不跌反漲,而且還漲得很快時,這些放空者為了避免更大的虧損,就不得不趕快買回股票來「平倉」或「回補」。而這種搶著買回的行為,反而會進一步推升股價,形成一個「螺旋式上漲」的局面,讓空頭被「軋」得死死的,虧損不斷擴大,這就是「軋空」。歷史上,像 2021 年那場著名的 GME(遊戲驛站)事件,就是一次經典的「軋空行情」,讓許多大型對沖基金蒙受巨大損失。
  • 保證金追繳與強制平倉: 玩融券或期貨、差價合約(CFD),都需要繳交「保證金」。當你放空的部位虧損擴大,導致你的保證金維持率不足(簡單說就是你帳戶裡的錢不夠賠了),券商就會要求你「追繳保證金」,要你趕快補錢進去。如果你沒有及時補足,對不起,券商會毫不留情地「強制平倉」(也就是俗稱的「斷頭」或「砍倉」),把你的部位強制賣掉來止損,不管你願不願意。
  • 強制回補: 在台灣股市,融券放空還有一個特別的規定,就是會有「強制回補」的時候。因為股東會、除權息、現金增資等等這些特殊事件,券商會要求所有的融券空單必須在特定日期前全部平倉還券,不論你是賺錢還是虧錢,都得在這之前了結。這就像你的漫畫朋友小明突然說他要搬家了,你得趕快把漫畫買回來還給他,不然他就沒空收了。
  • 不可借股票: 有時候,你想放空的股票,市場上可能根本沒有足夠的券源可以借給你賣,這時候你就算想空也空不到。
  • 交易成本: 別忘了,每次交易都會有佣金、滑點(買賣價差)、借券費用、利息等等,這些費用雖然看似不多,但如果沒有賺到足夠的利潤,很可能就會侵蝕掉你的收益。而且股價最低就是零,下跌的空間有限,這也限制了放空的最大獲利。

面對這些風險,你可能會想:「那公司會怎麼辦?」有些公司在被大量放空時,為了保護自己的股價,也會採取反制措施,比如發布官方聲明反擊空頭言論、威脅採取法律行動,甚至會要求現有股東把他們借出去的股票收回來,讓空頭找不到股票回補,進而迫使他們高價平倉,這也是一種「逼空」策略。

金管會的「禁空令」:市場的守護神?

為了維持金融市場的穩定,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對放空都有不同程度的限制。在台灣,我們就有所謂的「平盤下不得放空」(俗稱「禁空令」)規定。這條規定很有意思,它的意思是:如果一檔上市櫃股票或TDR(台灣存託憑證)在前一天跌幅達到 3.5% 以上,那麼在下一個交易日,你就不能在股價低於「平盤價」(也就是前一天的收盤價)時,用融券或借券的方式賣出。這就像是政府希望當股價已經夠慘了,就不要再雪上加霜,讓它跌更兇。

台灣歷史上,在重大金融危機或市場動盪時期,像是 1998 年亞洲金融風暴、2008 年次級房貸風暴、2015 年中國股市崩盤,甚至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間,金管會都曾實施過短期的禁空令,目的就是為了穩定市場信心,避免恐慌性賣壓導致股價崩盤。

雖然放空聽起來有點像是「看壞市場」的行為,但從整個市場的角度來看,它其實也有其正面意義。有了放空機制,市場上就有了「多方」和「空方」兩種力量的制衡,就像一個蹺蹺板,有兩邊的力量才能保持動態平衡。這有助於平抑市場劇烈波動,防止股價被過度炒作,促使股票價格最終回歸其合理的內在價值,對於市場的健康發展來說,其實是一種必要的「清道夫」機制。

放空,是一門藝術,更是一場修行!

聽完這些,你是不是對「空單怎麼買」以及放空這回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?放空,確實是一門高深的學問,它考驗的不僅是你對基本面和技術面的分析能力,更是你對風險的掌控力,以及面對市場情緒波動時的理性。

如果你資金流動性不高,或者對市場的判斷還沒有十足把握,我會建議你先別急著投入放空的行列。可以先從模擬交易開始,或者用少量的資金,選擇風險有限的工具(例如買進賣權),小試身手。在做任何投資決策前,務必仔細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,並建立一套完整的風險管理計畫,例如設定好「止損點」(Stop Loss),一旦股價達到你預設的虧損上限,就果斷出場,千萬不要心存僥倖。

總之,投資市場就像一片汪洋,有順風時的「多頭」,也有逆風時的「空頭」。學會「放空」這項技能,就像是多了一種航行工具,讓你在不同風向都能找到前進的方向。但記住,任何高報酬的投資,往往都伴隨著高風險。保持學習、保持謹慎,才能在這片變幻莫測的金融大海中,穩健前行,最終駛向財富的彼岸!

More From Author

ADX指標揭秘:看懂市場衝勁,避開投資陷阱!

IPO藏雷?新手必看:解密新股背後的風險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