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跟一個剛踏入社會的年輕朋友小宇聊天,他興沖沖地問我:「老王啊,我聽說最近股票市場很活絡,大家都說要『做多』才能賺錢,這『做多意思』到底是什麼?真的那麼厲害嗎?」聽到這,我不禁莞爾一笑,心想這可是所有投資新手最常問的問題之一啊!「做多」這詞兒,看似簡單,裡頭學問可大著呢。今天,我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個在金融市場裡,幾乎是跟「呼吸」一樣重要的基本操作,還有它的雙胞胎兄弟「做空」,讓複雜的財經概念變得像巷口早餐店的菜單一樣,一目瞭然。

想像一下,你走到一家你最愛的手搖飲店,發現他們推出了一款新的珍珠奶茶,喝過之後你讚不絕口,心想這款茶一定會大受歡迎,以後排隊的人肯定會更多,價錢說不定還會漲!於是你當下決定,先多買幾杯放冰箱,等它真的紅遍半邊天、大家都搶著買的時候,你再高價轉賣給那些沒搶到的朋友,這樣一來一往,不就賺到錢了嗎?這就是最簡單的「做多」概念。在金融市場裡,所謂「做多」,就是看好某個投資標的,像是股票、期貨(futures)、或是外匯(foreign exchange)等等,覺得它未來價格會上漲,所以你現在先用比較低的價格買進,耐心等待它漲起來,等到你覺得賺夠了,再用更高的價格賣掉,中間的價差就是你的利潤。這是一種「先買後賣」的標準操作模式。絕大多數人剛開始接觸股市,都是從「做多」開始的,畢竟看著自己買的東西漲價,總是比較開心,感覺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希望。

但市場就像變幻莫測的天氣,不可能永遠都是艷陽高照。有時候,烏雲密佈,你甚至會預期即將下起傾盆大雨。這時候,如果還只能傻傻地「做多」,那肯定會被淋得一身濕,甚至凍得發抖。這時候,「做空」就派上用場了!做空,說白了,就是和「做多」唱反調,它是一種「先賣後買」的交易行為。聽起來有點玄妙對不對?我來打個比方,你就明白了。假設你朋友小明有一套他珍藏已久的限量版球鞋,你知道這雙鞋最近因為市場熱度退燒,價格肯定會一路往下掉。於是,你先跟小明借來這雙鞋,然後馬上把它賣掉換取現金。等到這雙鞋的價格真的跌到谷底時,你再用很低的價格把鞋子買回來,還給小明,中間你賣掉的錢和買回來的錢之間的差額,就是你賺到的利潤。這是不是有點像在「撿便宜」?在金融市場,做空就是你預期某個股票或商品的價格會下跌,於是你向券商借來這個商品(你手上根本沒有),先把它賣掉,等到價格真的跌下來時,你再用更低的價格買回來還給券商,賺取中間的價差。這聽起來有點反常,但卻是在熊市(bear market)或下跌行情中獲利的強力武器。
提到「做多」和「做空」,你可能還會聽到「多頭(bullish)」和「空頭(bearish)」這兩個詞。它們不僅僅指買賣動作,更像是一種「態度」或「立場」。當我們說一個人是「多頭」,通常表示他看好市場未來的走勢會上漲;而「空頭」則表示他認為市場會下跌。這就像球賽,看好某隊贏的叫做「多頭」,賭某隊輸的就叫「空頭」。更有趣的是,在專業術語裡,「買入」通常用「做多」(long),而「賣出」則稱為「做空」(short)。這並不是隨意的稱呼,其實「Long」代表你持有的是一個看漲的部位,期望未來價值會「長高」;而「Short」則是因為你「賣出」了你沒有的東西,所以你必須在未來「回補」(buy back)空單,這種責任就像是「短債」一樣,期限一到就得還。這種「Long」與「Short」的說法,在期貨、外匯、選擇權(options)甚至是加密貨幣(cryptocurrency)市場都非常普遍,理解它們,你就跨過了金融市場的另一道門檻。

不過,無論是做多還是做空,都逃不開一個重要的概念,那就是「槓桿(leverage)」。想像你參加一個團購,你只需付一部分的訂金,就能先拿到全額的商品,這就是槓桿的雛形。在金融市場,尤其是期貨、外匯這些工具,你不需要支付全部的款項,只需要繳納一筆「保證金(margin)」,就可以交易數倍甚至數十倍於你保證金價值的合約。這就像一個放大鏡,能把你的潛在收益放大好幾倍,但別忘了,它也能把你的潛在虧損同樣放大!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在槓桿交易中一夜致富,也有些人一夜之間傾家蕩產。所以,在享受槓桿帶來的高收益的同時,務必對其風險保持高度警惕。
說到風險,這可是投資路上最重要的一課了。做多,雖然看似順應市場長期趨勢(因為大部分時候,經濟是會成長的),但也不能掉以輕心。股市可不是單行道,它會上下起伏,甚至偶爾會給你來個「大跳水」。如果你盲目地「死多頭」,或者使用了過高的槓桿,一旦市場出現大幅回調,你的資金可能就會被套牢,甚至血本無歸。就像你買了那杯珍珠奶茶,結果突然大家都不愛了,你的奶茶就只能砸在手裡了。
而做空呢?風險更是高人一等!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它的「無限虧損」潛力。做多時,最慘就是跌到零,本金全失;但做空時,如果市場不跌反漲,而且是一路飆漲,你的虧損可是沒有上限的!想像一下,你借了朋友的球鞋賣掉,結果這鞋突然被明星穿了,價格一飛沖天,你就算傾家蕩產也買不回來還給朋友了!在市場上,這種情況叫做「軋空(short squeeze)」。當股價不斷上漲,使得做空者承受巨大虧損,被迫回補(買回股票還給券商),而回補的買盤又進一步推高股價,形成惡性循環,讓空頭血流成河。這也是為什麼做空在股市中,勝率相對較低,因為股市長期來看通常是向上的。此外,想借到股票或金融工具來做空,有時也會面臨「借券困難」的問題,不是你想借就能借的到喔。
那麼,什麼時候該做多?什麼時候又該做空呢?這可沒有標準答案,它需要你像個偵探一樣,從多方面去「看」市場。首先是技術面分析,看看股價圖表、交易量、各種技術指標,它們就像市場留下的指紋,能透露出一些端倪。再來是基本面分析,深入了解公司本身的財報、業務狀況、產業前景,這就像體檢報告,能看出公司體質好不好。別忘了還有市場情緒分析,大家現在是看好還是看壞?這種集體情緒也會影響市場走勢。最後是總體經濟面分析,看看利率、通膨、經濟成長率這些大數據,它們就像是市場的「天氣預報」,影響著整個大環境。當這些分析綜合起來,你才能更有把握地判斷,現在是該「做多」還是「做空」。
有趣的是,「做多」和「做空」這兩種策略並非水火不容,它們完全可以靈活結合運用,甚至可以用來「對沖(hedging)」風險。什麼是對沖?打個比方,你買了一輛你很喜歡的跑車(做多),但你又擔心路上會遇到意外(風險),所以你買了車險(做空相關資產,例如賣出和跑車價格走勢相反的期貨),這樣即使出了意外,保險也能幫你抵銷一部分損失。在投資中,你可以同時持有做多和做空兩種部位,用來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。例如,你長期看好某個產業,買入了該產業龍頭股(做多),但短期內你又覺得大盤可能要下跌,於是你賣出大盤指數期貨(做空),這樣即使大盤下跌,你也能透過期貨的獲利來彌補部分股票的損失。這就好比在變幻莫測的牌局中,你手裡不只有攻擊牌,還有防禦牌,讓你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進退有據。
總而言之,「做多意思」不只是單純的買進,它代表著一種對未來看漲的信念和操作。而「做空」則是另一種逆向思考,在市場下跌時尋找機會。了解這兩種市場操作的核心概念,是你在金融市場闖蕩江湖的基礎。它們的優缺點、風險點都截然不同,所以,在你磨刀霍霍準備進場之前,請務必先做好功課,評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,並且記住,市場永遠充滿變數,沒有什麼是百分之百確定的。
⚠️ 風險提示: 投資有賺有賠,任何涉及槓桿的金融商品,無論是「做多」或「做空」,都可能導致超出原始投入本金的虧損。市場波動劇烈,請務必做好完善的資金管理與風險控制,並設定好停損(stop loss)機制。若資金流動性不高或對風險承受度較低,建議先進行模擬交易,或是諮詢專業財務顧問,切勿盲目跟風。在做任何投資決策前,務必三思而後行。